重温《拯救大兵瑞恩》才明白,原来它根本不是一个温情的英雄故事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228时间:2023-11-17 01:02:02

战争电影中不得不提的经典之作当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开场那段无比写实和血腥的奥马哈海滩登陆场景仍让很多看过的人为之震撼。

十多年前,我就慕名看了这部经典的战争电影,但年幼的我却着实没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那时的我以为,除了开头奥马哈海滩登陆的场景是在向我们揭露战争的残酷,剩下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一个体现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英雄故事。

八人小组舍身赴死只为拯救一个素未谋面的大兵瑞恩,找到瑞恩后还帮忙一起镇守桥梁可谓是人间温暖。

米勒上尉英勇善战,一直战斗到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可谓是英雄好汉。

可多年后的今天,当重温这部电影时,我才意识到主题并非那么简单。

事实上,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电影。

开头腥风血雨的宏大场面只是表象。

导演只是借着这最直观的画面,把观众直接拉入到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让我们先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忍。

而电影之后的部分才是本质,导演通过性格迥异的战士们和一个接着一个的情节告诉我们:

战争最残忍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死亡,更是精神上的灭亡。

例如这八个人物中,最让观众们恨铁不成钢的角色——厄本。

我先生在陪我看电影的途中,看到厄本萎缩在楼梯上不敢开枪,不敢反抗,不敢走到楼上救战友时忍不住骂了一句“懦夫”。

我们都觉得他是懦夫,因为我们在战场上。

而导演就是要硬生生地把我们拉入“战争”之中,让我们也不知不觉在其中忘记了普世的价值观。

因为当我们抽离开战争来看,厄本也只不过是一个心存善意的年轻人。

面对战俘的哀求时,厄本不忍心杀掉对方,因为在他心里敌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父母的大活人啊。

他不敢杀人,也不愿杀人。

他的“懦弱”是被普世的价值观铸造成的。

而这样的价值观放在战场上却完全不适用。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游戏。

所以最终导演安排了讽刺的一幕。

当厄本亲眼目睹了自己央求上尉米勒救下来的战俘重新回到德军参与作战,还开枪射死上尉米勒时,他的内心彻底转变了。

原本那个敌人从自己身边走过都不敢开枪的厄本,却主动走到了自己救下的战俘面前,扣下了扳机,毫不留情地杀死了那个战俘。

或许从这一刻开始,他不将再是懦夫了。

因为原本普世的价值观经过战争的洗礼已经彻底地抹掉,剩下的只有对敌人的仇恨。

与厄本相对的,是英勇果敢的上尉——米勒。

当八人小分队终于攻破敌人的防线却导致军医韦德中弹牺牲后,上尉米勒公布了自己参战前的身份。

他的独白再一次让人看到,即便是看上去一身正气的上尉米勒,也早已被战争抹去了本来的样子。

他在独白中说道:

如果他不公布答案,观众也很难猜到他战前是老师吧?

用已经染成红色的海水洗头盔,眼神中没有一丝恐惧。

指挥下属发明的粘附性炸弹直接炸坏了敌军的坦克。

在小队遇到敌军潜伏的狙击手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下属一点点死去也依旧淡定地按兵不动。

因为在他的心里,原本的价值观早已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适合战争的信仰。

94个人仅仅是在他的指挥下牺牲了的下属,并没有数算杀掉的敌人和遭殃的百姓。

在战场上,错与对,是与非,都不再重要。

甚至人命都不再重要,最重要的只剩下一件事:服从。

无论是救人,还是杀人,只要是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只管服从。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用八个人冒险去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的话题。

但对于在战争中的他们来说,值不值已经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完成任务,早点回家,成了他们唯一的盼望。

为了这个盼望,即便是派出80人,800人去救一个人,他们也要去遵从。

可是谁不想回家呢?

可能那重新跑回德军攻打美国的战俘也并非忘恩负义,只是也盼着自己可以早点完成消灭敌人的任务,然后回家。

换个视角,战场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残酷。

当被迫参与德军作战的两个捷克人举手投降喊着:“请不要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我没杀过任何人,我是捷克人!”,美国大兵还是在玩笑之间把两个捷克人打死了。

所以可恶的战争啊,它不仅本身残酷,还劫持着盼望回家的人们的心思,把他们同样变成了残酷的战士。

或许从某个民族的角度去看,战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

但从全人类的角度去看,战争中,没有英雄。

优秀电影推荐

更多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5 万影网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