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革命者》是由管虎监制,徐展雄执导,一众明星加盟演出的革命影片。讲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光辉壮丽的一生,突出了革命者为人民谋求幸福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忘我牺牲的精神。
事情发生的时间在1912年至1927年之间,用回忆式的叙事方式展现李大钊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坎坷历程。但情节明显出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回忆式的叙事方式。影片开头就要展现李大钊的墓碑被重新树立起来,说明现实环境已经好了。接着就要演李大钊被捕入狱,在狱中回顾以前的经历。其实,每一段的经历似乎都在表明李大钊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他海外归来在码头演讲,到组织煤矿工人罢工,失败之后,再次奋起,要为报童的牺牲讨回公道。虽然仅限于游行示威,也屡次被军警镇压,但革命的种子已经种进了人们的心中。如果按照这个情节叙述下去,就会带有一以贯之的连贯性,让人们津津有味地看出去。但紧接着就要叙述李大钊在狱中的表现,让人们从现实斗争中脱离出来,具有了一定的间离效果,不利于情感的投入。
或许导演要用两条线交错叙事,一方面展现李大钊在现实生活中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展现他在狱中的坚强不屈,但这两条叙事线索具备前后相继的连贯性,可以先演李大钊爱现实生活中组织工人罢工,和农民同吃同住,和学生一起学习、演讲等情节,然后再演他和孙中山先生达成共识,再演他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结识了青年毛泽东,然后再演他和陈独秀坐着一辆马车要到上海去,形成“南陈北李”的局面,最后再演他是如何被张作霖逮捕的,又是如何英勇就义的。这样一来,就会让情节连贯一致,叙事真切感人,而不会让观众隔一段时间就要产生间离效果,有“跳”出来的感觉。有些观众明明被李大钊的精神所感动,泪水已经在眼眶里转了,镜头一转,切换到狱中李大钊的身上,人们眼中的泪水就又没了,终究没有滴落下来。
或许,导演要炫技,要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法来叙事,还要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或者为了适应看短视频习惯了的年轻人,就要一段一段展现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其实已经破坏了叙事的整体美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了。
要想讲好一个故事,还是老老实实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要用什么回忆、思维闪回、片段展现等东西,先想办法把一个故事讲好了再说吧。炫技的东西毕竟靠不住,需要认清当年的形势,采用客观、稳健的现实主义手法叙事,如此才会符合对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生的描述。
现实主义并非落伍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叙事根基,其他的叙事技巧基本上离不开现实主义的土壤。电影变换叙事风格,但事情并没有变化多少,只是在变换了的风格影响下,叙事的情感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间离效果,让观众“跳”出来了,而且还“跳”出来好几次,当然情感也就没有那么感触深刻了。
对待一个革命者的历程,需要用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从头到尾讲好一个故事,让人们真的投入感情去接近他们,去爱他们,而不能在故事还没讲好的时候,就让观众提前脱离出来,当然也就达不到好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