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引爆热搜。
行走在漫漫寻子路上24年的父亲郭刚堂, 终于与儿子郭新振相认。
一时间,全网讨论度居高不下,刘德华、井柏然纷纷发来贺电。
2015年,电影《失孤》将郭刚堂寻子的故事搬上银幕。
电影的完成度,说实话不算出色,但胜在情感真挚。
影片中由刘德华饰演的以郭刚堂为原型的寻子父亲雷泽宽,执着而孤勇,憔悴却坚强。
曾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让被拐儿童这个群体,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而真实事件,远比电影中还要让人心酸。
今天,我们结合影片《失孤》,一起回顾郭刚堂寻子事件始末。
1997年,和往常一样,妻子张文革在厨房烧饭。
2岁的儿子在门口玩耍。
等饭做好,张文革来到门口,孩子已经不见了。
综合各方线索来看,孩子是被人贩子拐了。
拐走孩子的,是一个身高一米六以上,外表厚朴的女人。
“大家都说不像人贩子,但是就是她,让我这一辈子都变了。”
从此,郭刚堂便踏上了长达24年的漫漫寻子路。
24年间,骑着摩托辗转多地,跨越31个省,骑行四十多万公里。
因为只有一直在路上,郭刚堂才觉得自己是个父亲。
原本,郭刚堂家算是村里相对“先富起来”的一拨人。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
为了寻子,他们倾尽所有,很快便欠下几十万的债款。
但每一笔债务,郭刚堂都记得仔仔细细。
寻子路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字迹:蓝色代表了借的,红色的是已经还的。
十余年前,便已经还上了30多万欠款。
面对命运的苛待,他却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诚信与体面。
这一路,他遇到过冷漠,也被泼过冷水,但更多的是善意。
有人在拿到寻人启事后转手便当废纸处理;
也有人,送他一张寓意满满的加油卡。
“每当你加油的时候,就是我们大家都在为你加油。”
有次在贵州赶夜路,车灯坏了。
一位陌生车主见他是找孩子的,就一直跟在他的车后,走走停停,为他照亮前路。
郭刚堂说,每当他想放弃时就会想起那束光,那束光好像打在了他心里,让他没有理由停下,也不可能停下。
《失孤》中的情节大部分都是真实发生在郭刚堂身上的故事。
如片中梁家辉饰演的交警,确有其人。
一次在宜宾,整条213国道不通,郭刚堂无奈选择闯高速。
两个高速交警,秦警官和姚警官,将他拦下。
当得知他硬闯高速是为了寻孩子后,他们并未过多指责。
而是架两辆警车,一前一后护送他下了高速,
并叮嘱他:
“义情可嘉,关键是还要做好安全工作。
因为你在外面,家里你还是个梁。”
最后帮他画好路线,默默将200元钱夹进地图。
而由井柏然饰演的曾帅一角,则是无数热心人的化身。
这些人有的免费为他修车,有的干脆送他一辆,有的假装顺路载他一程,从深圳到普宁……
一路上给他拥抱、拍他肩膀的人太多,他全部写进日记,每每提起都充满感激。
遭遇不幸的人们,大多惦念自己的苦。
他却记挂着别人的恩。
《失孤》对于雷泽宽与曾帅的关系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
二人因遭遇相通、相互取暖,感情日益升温,如父如子。
雷泽宽对曾帅的关怀,其实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他将这些年里儿子缺失的爱,一股脑塞给了与儿子相同命运的曾帅。
当与曾帅走散时,雷泽宽瞬间就慌了神,紧张又无助地四处张望,毫不顾忌地大喊曾帅。
找到曾帅后还连连责备:
“你停下来买东西可以告诉我一声吗?”
语气里还带着点乞求。
之后又让曾帅走在他前面才算安下心。
这是痛失爱子后的应激障碍。
而现实生活中的郭刚堂两口子也是如此。
在寻找儿子郭新振的这些年里,二人又相继有了两个孩子。
二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有次过了放学时间却一直没回家。
急得张文革满处找人。
最后在补习班找到了,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两巴掌。
当描述老二离开自己视线的感觉时,张文革这样形容:
“就像被人掐住脖子,喘不上气。”
因为失去过,张文革活得格外小心,虽然过错并不在她。
她生怕孩子再一次失踪,
生怕这个家撑不下去。
她不是活着,她是受罪。
《失孤》上映后,大量媒体对郭刚堂进行采访,描摹他这些年间所历经的苦难。
甚至不少媒体希望他再跨上摩托车,重现那些在路上的情景。
“有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演。”
当郭刚堂被一遍遍邀请复述自己的遭遇时,他也疲惫过,但还是一一照做。
因为通过他们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就会“多一分找到儿子的希望”,能鼓励到更多丢失孩子的父母。
在郭刚堂看来,他们不是媒体,是和插在摩托车后的寻人启事一样的,其他的旗。
善意会传染。
在寻子路上,郭刚堂曾帮助过100多位被拐儿童与家人团聚。
正如影片中,见同样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在张贴寻子启示,雷泽宽便将这孩子的照片与信息放大,做成旗子,与儿子的插在一起。
摩托车上随风招展的旗帜,从一支,到两支,又变三支。
再变回两支。
最初为了找寻儿子的那面旗却一直在。
这么多孩子都找到了,下一个也该轮到自己了吧?
可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来。
直到不久前,儿子的那面棋才终于落下。
这让电影《失孤》的结局也显得意味深长。
片末,雷泽宽偶遇一行修行的僧人。他虔诚地问出心中的困惑:
“为什么是我儿子丢了?”
“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僧人的回答却看似千篇一律、模棱两可:
“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有人说,这是借佛经,宽慰那些失去之人缘起缘灭,顺其自然。
现在看来,或许是肯定信念的力量。
电影的结局,也照应了现实。
然而找到孩子心里的石头就能落下了?
出于工作与养父母年事已高的考虑,郭新振选择继续留在养父母身边,而郭刚堂一家也善解人意地接受了。
寻子二十几年,这样的结果郭刚堂没有想过吗?
一定想过。
影片中,与曾帅同村的男孩与他一起被拐至山里。
两人一起长大,然而男孩却并不想寻亲。
他过得很舒适,他并不想冒险失去抓在手里的东西。
也许被拐卖的孩子,提起寻亲都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顾虑。
这也是人贩子最歹毒之处。
人贩子所造成的伤害,远不止一个家庭失去孩子那么简单。
如果当初我能守在孩子身边就好了。
要不要继续找下去?也许只差一步就能找到了。
孩子是死是活?也许找下去结果更让人心碎……
丢失孩子的父母整日被困在无尽的痛苦、纠结与自责中。
就像郭刚堂,一门心思放在找大儿子上,又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家中老二。
找到孩子后,面对的可能是对方满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而那些奔波在路上、被打乱的人生,又向谁讨要?
人贩子不杀人,却诛心。
随着天眼系统普及、“打拐DNA数据库”等的上线,公安机制日趋完善,我国走失儿童的数量比之90年代,已有大幅下降。
但仍有数以万计流离的孩子和心碎的父母,等待着团圆的那天。
而罪恶的始作俑者,也必将遭到严惩。
24年,岁月流转,沧海桑田。
很多人对郭新振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决定表示不理解。
但或许对于郭刚堂来说,知道儿子安然无恙地活在世上,便已经算是值得欣慰的结局。
毕竟,长久以来如鲠在喉的执念终于可以放下,新的生活也已然开始。
祝愿这对父母的往后余生,都是好日子。